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三種被忽略的績效


三種被忽略的績效

    績效評估是當代企業管理中的一項功能,績效評估甚至不只是用作為評量成果,也可以讓組織成員了解組織的目標,做為努力的方向,只要略具規模的公司,員工與主管每年都會有一次的例行工作,評估過去一年的績效

但是目前的績效評估有三種狀況,忽略了績效評估的方法

1         長程績效

    我們常常會發現,民主政治的一個缺陷,就是任期制限制長程計畫的發展造成政治人物必須在短期內表現出成績來取悅選民,所以多數的政客對於能在任期內的完成工作,多半會投注較大心力,以博取媒體以及老百姓的關注 (另一種形式的績效評估方式)所以,多數政治職務的任期,至少還有一定時間,以美國與台灣總統為例,任期四年,政客們至少有三年時間來做事情,留下最後一年來宣傳與衝刺

    可悲的是,在企業的員工們,卻是每年都要被執行績效評估一次,內容著重在個人過去一年的表現,而非過去幾年的工作成果。所以我們在批判當代民主政治的短視時,可以帶著黑色幽默的心情來看待自己的組織。

    其實,面對這種長時間的工作績效評量,多數跨年度的工作,企業都會以專案方式執行來看這種跨年度的長期績效,但是這種專案方式作績效評估,往往有下面的問題:

(1)   很多專案以成功與否做唯一衡量標準。當然,迫於企業所面臨的現實環境,專案的成功與否一定必須是最終衡量標準,而成功的標準往往是「when, where, what」,簡單說,就是在某一時間點前 (常常是top manger訂下的截止日),完成某項專案。巧妙之處就在這裡了,一個熟悉自己工作流程的員工,一定可以發現捷徑去完成專案,然後這些捷徑的後遺症,反正已經不是屬於專案的績效範圍;日後,搞不好來處理這些後遺症,還可以再賺一次績效。

    之前,我曾被派遣到大陸,執行建立一個溫控倉庫的專案。顯然,我被派去的時間就已經晚了,所以主管給一個命令,要在不合理的時間內完成專案。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們在台灣絞盡腦汁想出一堆主意,其中包括:「不要作地面隔熱措施,可以大幅縮短工程時間」

    當時業務主管問我,這樣可以嗎? 我答:「電費當然會花比較多啦,但是你們會有很多菌類可以拔來吃吃看。」,業務:「啥? 為什麼?」,我:「因為地面一定會潮濕,長出很多奇怪的菌類出來。」

    當然,我的下場如何就可以知道啦,但是返回台灣後,我也才知悉,我的主管似乎被壓了一個「死日期」,難怪他會極力的想完成這個專案。

(2)   專案結束,員工的績效就歸零。然後就是狡兔死,走狗烹。很多企業top manger會說:「我們公司不會做這樣的事情。」放心,你的屬下會幫你做。

    一位曾經任職知名工程顧問公司的朋友,告訴我一個故事。他們公司一位經理人,以兩年的時間去努力完成一個專案,因為過於努力,付出代價是老婆將他休掉,然後健康狀況惡化,但是他所完成的專案,卻足夠部門吃10年。

    所以這位經理人決定稍微休息一下,同時,他又認識另一個心儀的對象,展開追求,而這些「activites」都是需要花時間資源的。結果,他的怠惰馬上被公司發現,決定好好的「教育」他,結局當然是: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工作讓你付出如此多,他選擇離職。

    當然,top manager會說:本公司不需要米蟲,但請注意,這個米蟲的績效評估,不是以10年來看,而是以一年度來看,要讓一個優秀的人才寒心 (恩,包括身邊的人,例如我朋友) 這真是一個極佳的方式。

    另一個top manager會說:員工不能因為完成一件事,就倚老賣老的尸位宿餐。我要提醒的是,如果這兩種員工你的分辨不出來,你的優秀員工遲早都會跑光光的。不幸的是,從公司成立後的存活率來看,顯然多數老闆是分辨不出來的。

(3)   與例行工作的衝突:因為專案的執行的需要投入經理人大多數的時間與資源時,尤其是大部分經理人每日仍有必須執行許多例行工作,此時經理人會陷入取捨的困難。

    經理人的時間取捨,不是本篇的討論重點,比較好奇的是,企業對這個經理人的績效評估,是依照他的專案執行結果,還是依照他的例行任務的表現來決定呢?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固定答案,但是有下列選項,而這些選項背後都又代表其意義:

l   只重視專案的績效:這代表你的公司或主管很可能不了解你的工作內容,往好處想,至少他不能立刻替換掉你。只是你在日常例行的工作表現,無論表現如何,在他眼裡大概都只有勉強及格,奉勸你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專案上的表現。

l   只重視例行:這代表不妙的徵兆,你的主管不但了解你的業務內容,有顯示出意願想要幹掉你,所以他不會在乎你的長程表現。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他可能是個極度短視或是忘記專案這檔事的人,但是這兩種解釋都對你的前程不太妙。

l   選擇最差的一項作為標準:簡單說,你的主管或是公司,只聚焦在你最差的表現,理由也有兩種;第一種,你的主管非常非常想幹掉你。第二種原因,你的主管使完全沒有大腦的草包,只看的到別人的壞,見不得他人好。不管是哪一種,都建議您快閃人吧。



2         沒有做的負面工作績效

    這個標題很奇怪,沒有做過的工作,何來工作績效?其實這個項目與另外兩個項目對照的。

    一般,我們都是以正面觀點談論「績效評估」;例如,評估員工或組織是否達成預定目標與計劃。但是這一段,是以負面觀點來談「績效評估」,例如,員工或組織因為未完成某項工作,對企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下面例子,可以讓大家明瞭。

    初進入物流產業這個領域時,我從事物流設備的銷售。當時,我接觸到台灣食品業的P公司,想替它們建立常溫物流中心。在調查P公司相關條件時,發現它們的棧板是一種非常怪異的的樣式:鐵製,單向單面,最怪異的是它的尺寸是14xx*10xx mm。我最初以為這是以英吋換算回的尺寸,後來如何計算都不得整數:另外,也先讓讀者明白,一般棧板的尺寸的最終決定因素是:貨車的內部淨空間,約2300-2400mm;為運輸數量極大化,棧板不論如何規劃,都會使加總寬度不要大過這個限度,所以日本規格是1100*1100 mm,歐洲是1200*800 mm,所以無論如何擺放,都可以放下兩片,並至少留下10 cm以上緩衝空間。

    也就是說,P公司的棧板,使貨車只能放一排 (因為他是單面的,所以只能以14xx mm面排列) ,相對運輸成本就增加,其他相對物流成本的增加還算微不足道。我對這個尺寸非常的疑惑,始終不明白當初為何有這種尺寸。

    直到有一天,我拜訪P公司的主要生產基地,看到它們的倉庫,是用傳統前坐式堆高機,然後以drive-in料架存放時 (堆高機存放時,必須進入料架,儲存量較大),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片棧板的寬度,是由堆高機的寬度決定,因為堆高機必須進入料架,料架又決定棧板。這個故事,跟鐵軌的寬度是兩隻馬的屁股決定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故事如果只到這,就差了教育意義。實際上,P公司工程單位也發現這個問題,並且希望改正;他們估算出,因為要改這片棧板尺寸,會發生的成本項目有:棧板更新 (至少上十萬片)、物流中心相關設備尺寸、機械手臂、軟體、生產相關設備……,嗯,最後大概估計要花新台幣二億元。

    那最後有沒有改? 老實說,我不知道,至少在明白原因,到最後脫離物流銷售設備這個領域時,估計有至少4年時間,他們繼續採購新製鐵棧板來補充日益增加的需求,這應該代表他們短期間沒有打算改變 (沒有高階主管樂意下要讓公司損失2億元的要求)。不過至少,他們到大陸時,全部改用1100*1100 mm棧板了。

    許多績效評估也有負面績效的評估項目,但都著重在個人的特質或表現,很少針對一個組織談論類似的績效。原因其實不是因為這種績效評估的技術困難,而是來自人性對於負面資訊忽略的習慣,更何況只要大家都不點破,這種負面績效其實是不會顯示出來。



3         做了,卻被忽略的績效

    古代名醫華陀,曾經有人當他面稱讚他的醫術,他卻笑稱,他的醫術不如他哥哥,旁人都很好奇,因為他哥哥其名不揚,怎麼他會自認醫術不如兄長?

    華陀回答道:「我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所治的病人患有重疾,所以一旦醫治好,旁人則以為我醫術如神;但是我兄長卻能在疾病尚未發作時,就先看出並加以醫治,病徵尚未顯露時就去除了,所以一般人無法感受到他的醫術,但是我卻無法做到。」

    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其實可以算是上面兩種績效的引申。一個「真正」優秀的經理,因為短視的績效緣故,會被迫去作那些可以被看見的工作。那些看不到的工作,優先處理順序就會被擺到後面。尤有甚者,如前面所說,最後這些沒有做的工作所產生的災難,處理時,還會有額外績效產生,所以何必急地去處理。

    其實可以用一個簡單方式去判斷,你目前的工作,或是你的員工是「長程計畫型」或是「救火員」:一個優秀經理人,會用各種方式去計劃工作,例如,有人會用便利貼,想到後寫下來貼上,有人會寫在記事本上,去看看你寫下的工作,有多少件是因為問題產生所作的反應,又有多少只是計畫。其實只要後者的比例能夠超過1/3,就算是難能可貴了。

    有些高階主管會發現,所仰仗的得力助手多為救火員型的部屬,那是因為一個公司的文化,或是說高階主管自己的風格所造成,當高階主管自己只能看到已經發作的病徵,沒有能力去透視未來的發展,怎麼可能奢求員工去積極解決還看不到徵兆的問題呢?

沒有留言: